探营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外媒记者报道之余学非遗

天空蔚蓝,秋风舒爽,10月的北京,迎来“一带一路”上的伙伴们。第三届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10月17日至18日举行,位于国家会议中心的高峰论坛新闻中心已“开门迎客”。

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于16日抵达新闻中心时看到,除了通过高速网络覆盖各功能区、满足记者的采访报道需求外,新闻中心还通过科技文化互动展示、中华传统文化体验等诸多特色内容,促进各国文化交流。

走进新闻中心可以发现,景观设计别具匠心。现场以论坛主视觉蓝色为主色调,将水墨画、丝绸、瓷器、中国传统建筑檐口等元素融入其中。在媒体公共工作区两侧,矗立着两本打开的“书画”,分别为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和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。“书画”中描绘共建国家标志性建筑及合作成果,手机扫码即可通过AR(增强现实)技术,将古丝绸之路的场景叠加于书画上。

现场的科技文化互动展示区同样吸睛。在这一区域,记者可通过8K、360°虚拟拍摄、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,身临其境“游览”北京。记者借助肢体手势,选择进入首都中轴线、通州副中心三大建筑、奥林匹克公园、中关村科技园等不同场景,得以从空中、地面、运河、高铁等不同视角遨游其中。

此外,设置在新闻中心内的非遗传承人现场互动体验区,更是吸引了不少外媒朋友前来领略中国非遗魅力。在木版水印技艺体验区,记者遇到了来自马尔代夫的同行FATHIMATHSAARA,她正在老师的指导下,专心致志地体验各种工具的用法。一旁的老师耐心地向她讲解每一步骤需要的力度和技法。不一会儿,一只憨态可掬的水墨大熊猫跃然纸上。

FATHIMATHSAARA告诉记者,这是她第二次参加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采访报道,上一次来中国是在2019年,其间也体验了另外一项中华传统技艺。“各式建筑与文化让我感受到中国历史的丰富性。今天制作这个小熊猫,我很喜欢,是一次很好的经历。”

谈及第三届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,FATHIMATHSAARA表示:“十年是一个关键的节点。在共建‘一带一路’倡议的背景下,许多国家发展并完善了诸如桥梁、道路、住房等基础设施的建造。论坛举行期间,来自140多个国家、30多个国际组织的与会代表,将分享过去的成绩、讨论现在和未来。我非常期待。”

2022北京新闻中心:四大理念 贯穿始终

冬奥赛程尽在把握——巨大的利亚德8K超高清电视,实时转播冬奥各项赛事;“云聚(Cloud me)体验厅”直播交互系统,让记者与冬奥村内嘉宾“面对面”采访成为可能。

“双奥之城”韵味悠长——骑上动感单车,健身之余还能通过屏幕“云逛”多条经典线路,仿佛实地骑行在开阔的北京城里;戴上VR眼镜,如置身太和殿外,在故宫的历史长河中潇洒遨游。

京城“绝活”年味十足——起笔、上色,动动手,一个活灵活现的“虎虎生威”彩绘泥塑生肖摆件便出现在眼前;掐丝、镶嵌,只要够努力,制作专属的“冰墩墩”“雪容融”彩盘也不在线北京新闻中心的各类采访和体验项目让人目不暇接,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一同见证中国科技力量与文化魅力的交织碰撞。

2022北京新闻中心主要服务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非注册但具有正式记者身份的媒体从业人员。非注册记者新闻中心聚焦对奥运主办城市的宣传,是奥运会主办城市及国家向世界展示其形象的重要窗口。在主媒体中心之外,设置一个服务于采访报道举办城市、举办国家的非注册媒体中心,也已成为奥运惯例。

2022北京新闻中心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、2022北京新闻中心主任徐和建介绍,2022北京新闻中心自从2021年11月29日首次对外发布消息以来,共有432家1770名中外记者注册成功,成为参与记者覆盖范围最广的一届冬奥会非注册记者新闻中心。

“这里充分利用北京的文化、科技资源优势,为媒体记者提供优质服务,让中外记者在感受人文、科技、绿色北京的同时,更加深入全面了解中国。”徐和建说。

正值春节期间,新闻中心随处可见的福字、老虎吉祥物、红灯笼、春联等,纯洁的“冰雪白”和热情的“中国红”相得益彰。徐和建介绍,2022北京新闻中心将“新闻+服务、新闻+文化、新闻+科技、新闻+形象”四大理念贯穿于中心各项服务中。无论是大量丰富的新闻发布、生动鲜活的城市采访,还是多姿多彩的文化展示、细致周到的媒体服务,都让记者深刻体会到本次新闻中心媒体服务的三大关键词:新闻、科技、服务。

接下来,2022北京新闻中心将举办百场新闻活动、百幅图片展示和千种外宣品展陈,包括现场讲述、城市采访、互动展示等多种新闻样式,为记者提供新鲜且有深度的信息服务,通过中外记者的镜头、报道,向世界展示更加真实、立体、全面的中国。“这些不仅是2022北京新闻中心为媒体提供优质媒体服务的底气,而且是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在新时代昂扬奋进的一个真实缩影。”徐和建表示。

一带一路论坛|探访新闻中心 体验互动“非遗”

第三届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自10月15日开启试运营,中心设置8大功能区,提供24种不同语言的同传服务。在科技文化互动展示区,记者通过人工智能绘画技术“穿越”古代。在非遗互动展示区,景泰蓝制作和京式旗袍也吸引众多记者驻足体验。 整个新闻中心以蓝色为主视觉色调,并将水墨画、丝绸、瓷器、中国传统建筑檐口等元素融入其中,处处可见“一带一路”氛围。记者不仅通过8K大屏完成了一场视觉飞跃中轴线的体验,更通过人工智能绘画技术,感受了一把穿越回古代做侠女的快感。 记者还发现,媒体公共工作区的工作台配置了同传耳机,提供24种不同语言的同传服务,数量充足。记者无需办理借用手续,十分方便。 除此之外,“非遗”互动展示区精彩纷呈,中外记者可参与景泰蓝、京式旗袍、木版水印、彩塑京剧脸谱、仿古瓷和同仁堂中医文化工艺等项目,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,还能带一份亲手制作的小礼品赠送亲友。 国家级非遗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钟连盛表示,“铜胎掐丝珐琅,以铜为胎敲出一个造型,掐丝,用铜作画,粘上去、焊住之后再填颜色。好几十道工序完全手工制作,是我们中华民族非常独特的传统工艺。” 京式旗袍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凤兰则向记者介绍,本次共带来了5种体验品,都是京式旗袍的衍生品,“这个旗袍书签是给法国设计的,颜色是法国国旗的红白蓝三色,挂坠用纽扣结做成了足球的样子,算是传统技艺与国际融合的一次创新。”